
【查找证书】泸深策略
王大爷今年六十五,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,唯独有一件“难言之隐”——便秘。最近几个月,这老毛病越来越严重,时常觉得肚子胀鼓鼓的,去厕所一待就是半天,苦不堪言。女儿小慧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再三劝说下,终于拉着不情愿的王大爷去了市医院消化科。“大夫,我爸就是老便秘,开点通便的药就行了吧?”小慧替父亲说道。接诊的张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情况,又仔细做了检查,摇摇头说:“老人家,长期的便秘不能光靠泻药解决。您这个年纪,我建议做个肠镜检查一下,看看肠道内部有没有什么问题,比如长没长息肉什么的,这样才放心。”“肠镜?”王大爷一听就直摆手,“听说难受得很,我不做不做!”张医生笑着解释:“现在有无痛肠镜,您就睡一觉,检查就做完了,一点儿罪都不受。万一真有息肉,它可是个‘潜伏的坏蛋’,现在处理掉,就能避免以后发展成更大的麻烦,比如肠癌。”听到“肠癌”两个字,小慧心里一紧,赶紧劝父亲:“爸,咱就听医生的吧,检查一下求个安心,我们也好放心啊!”好说歹说,王大爷总算同意了。检查那天,他接受了麻醉,美美地睡了一觉。醒来时,检查已经做完了。张医生拿着报告走过来,对王大爷和小慧说:“检查做得非常及时!肠道里确实发现了一个小息肉,大概黄豆大小,我已经顺手把它切掉了。现在送去做病理化验,等结果出来就知道了。”几天后,病理结果出来了——管状腺瘤。张医生解释说:“这是一种常见的息肉,属于癌前病变。意思是,如果放任不管,它将来有可能一步步变成肠癌。王大爷您这次非常幸运,我们提前发现了它,并在它‘变坏’之前就彻底清除了。您这次做的这个肠镜,相当于一次成功的‘肠道大扫除’,清除了一个未来的隐患,有效地预防了肠癌的发生!”王大爷听完,惊出一身冷汗,随即又感到无比的庆幸。他紧紧握着张医生的手:“谢谢您大夫!多亏您坚持让我检查,也多亏我闺女催我来!不然我还自己瞎折腾呢!”
如今,王大爷按照医生的嘱咐,调整了饮食习惯,多吃蔬菜粗粮,每天坚持散步,便秘的情况也改善了很多。他成了小区里的“健康宣传员”,逢人就说:“别把便秘不当回事,上了年纪,该做检查就得做,肠镜没想象中那么可怕,它可是能救命的!”而那次“肠道大扫除”,也成了王大爷退休后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。
我们的肠道是身体辛勤的“搬运工”和“营养吸收站”,但它也可能悄悄埋下健康的隐患。其中,肠息肉就是最常见的一种,而它正是结直肠癌(俗称肠癌)最主要的“前身”。了解这个过程,并采取正确的措施,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癌症拦截在半路。
第一章:息肉是谁?它如何变成癌?
结直肠息肉是一种从肠黏膜表面突出生长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。在未经病理学确诊之前,一般被统称为息肉。它最初可能只是一个良性的小凸起,相安无事。但其中有一种叫做腺瘤性息肉的类型,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“坏种子”。它可能会遵循这样一个演变过程:正常黏膜 → 小息肉 → 大息肉 →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(早癌) → 浸润性癌。
第二章:发现与处理——关键的一步
既然息肉沉默无声,我们如何发现它?黄金标准是肠镜检查。
为什么是肠镜? 它就像派进肠道的一位“侦探”,不仅可以清晰地观察整个大肠的状况,还能在发现息肉时当即取材活检(取一小块组织化验)或直接切除。这种检查+治疗一体化的模式泸深策略,是预防肠癌最有效的手段。
如何处理?
目前比较常用的内镜下切除方式包括活检钳切除(forcep biopsy polypectomy,FBP)、冷圈套息肉切除术(cold snare polypectomy,CSP)、热圈套息肉切除术(hot snare polypectomy,HSP)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,EMR)以及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ESD)等。根据息肉大小及NBI预估病理类型分类,选择合适的内镜切除方式既能提高切除率,又能降低并发症。
第三章: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——重视随访
息肉切除后,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。因为肠息肉有复发的可能。因此,严格的定期随访至关重要。
随访时间表(请务必遵医嘱,以下是通用建议):
低危人群(首次检查发现1-2个<1cm的腺瘤):
建议每 3-5年 复查一次肠镜。
高危人群(符合任一条):
息肉数量 ≥3个
息肉直径 ≥1cm
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
绒毛状腺瘤或混合型腺瘤
建议每 1-3年 复查一次肠镜,具体频率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。
复查正常后: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(如5-10年)。
切记: 如果随访期间出现便血、腹痛、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,不必等到预定复查时间。
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一科 李淑满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